栏目头部广告

走开联勤指挥员的转型之路

某联勤保障旅围绕物资立体投送开展针对性训练。黄湘全摄

某联勤保障旅围绕物资立体投送开展针对性训练。黄湘全摄

2016年9月13日,中央军委联勤保障部队成立大会在京举行,习主席向联勤保障部队授予军旗并致训词。

伴随联勤保障部队成立,联勤保障旅应运而生。新编制体制下,联勤保障旅实现了力量结构、人员编成、装备编配、要素编组的重塑与跨越。练兵场上,联勤保障旅频频亮相,迈出坚实步伐。

不同于传统作战旅,联勤保障部队某旅按照“多能灵活、精干高效”的要求常态化离散配置,旅机关主要任务是作战保障中的指挥控制能力建设,真正实现“为战而建”。

从“单打独斗”的应急保障到“全域联动”的联勤保障,新的使命任务对联勤保障旅指挥机构提出了全新的备战强能要求。

近年来,该旅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用改革创新精神不断破解联合保障指挥能力建设难题,走开了一条“思维革命—能力提升—战法创新”的三位一体转型之路。

思维破茧——

从“经验依赖”到“数据赋能”,认知迭代刻不容缓

“在旅机关的日子,不怕点灯熬油,怕的是思维滞后,更怕上了战场掉链子。”

从某部调任到联勤保障旅,该旅军事组李副组长还未到战位就感受到来自“战场”的紧张感——人还没到位,他已经接到了几波参训通知,随之而来的是“能力欠缺和经验不足”的本领恐慌感。

回忆任职之初,总是绕不开几次“走麦城”。

一次,旅队受命参加跨区联合实兵演习,各军兵种部队车辆装备数据统计算法已更新,而旅里沿用的却是老办法、老经验,导致数据结果不统一,最终,装备投送时间超出预定时间。

无独有偶,那次实兵演习,导调组对该旅某保障模块,下达“近半数兵力遇袭牺牲”的临机导调课目,政治工作席掌握情况后,面对如此规模的“牺牲”数字慌了神:战时抚恤优待工作如何组织?兵力补充如何落实?军心士气如何提振?

因预案想定不充分,该课目的处置应对被当场判定为:不合格。

接连的“挫折”,如同一块块巨石,重重地压在旅机关人员的心头,驱使他们从头脑深处起底和反思。

“联合作战大背景下,联合保障组织协调难、反应要求快、保障规模大、特殊需求多,对我们作战保障中的指挥控制能力提出严峻考验。”该旅领导坦言,“要解决新问题,就不能单纯依赖经验、照搬以往做法。”

“从‘经验依赖’到‘数据赋能’,认知迭代刻不容缓。作战数据承载着筹划、决策、控制等方面大量信息,是实现‘保得好’的基础。”痛定思痛,对该旅来说,统计、采集、更新、完善数据,用大数据说话、用大数据决策、用大数据保障,成为摆在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该旅从打通“数据动脉”破题,梳理汇总典型保障行动和通用数据采集、计算方法,与保障对象、保障依托单位进行逐一校准,实现数据信息实时融合,联合响应速度大大提升。

针对战时政治工作的新要求,他们划分不同阶段,按不同数量规模,细化特情处置流程,明确处理权限,将特情处置案例库丰富拓展至160余项,政治工作质效得到优化。

“未来联合保障带来的挑战是全方位的,我们思维更新的步伐不能停下,否则,‘保得好’就成了空谈。”该旅领导告诉记者,战场上“先到位、后收场、全程用”的职能定位,决定了他们必须强化“思想比行动先到战场”的理念。

这些年,该旅想打仗之所需、急部队之所急,结合实际动态调整旅机关和抽组单位“建、用、训、管”具体职责,不断完善齐抓共管、共育共建的运行机制,深入对接保障对象、掌握保障需求、科学抽组模块,做到能分能合、视情用兵、灵活拆组,常态化组织专业强训、能力精训和协同联训,实战实保能力得到加强。

淬火强能——

每一仗都是历练的机会,迎难而上才能把“铁拳”攥得更紧、打得更有力

新春伊始,该旅指挥训练作业室灯火通明、一片繁忙。首长机关指挥作业训练如火如荼,各专业保障席位围绕典型保障行动按照预案开展流程推演、行动协同。

“油料保障行动,突发情况下备用手段不够……”综合计划席结合历年联合演习负面问题清单,对保障行动推演过程进行讲评。

火药味十足的讲评,成了指挥流程推演最紧张的环节,旨在帮助岗位调整后的相关业务参谋军官快速转换角色,填补保障行动设计筹划上的漏洞。

那次推演结束后,参训人员都捏着一把汗:“指挥作业压力大、挑战大,收获也挺大……”从保障筹划设计到调控部队行动,从瞬时响应的机制到应对临机情况的招法,大到方案拟制、小到随车工具,他们力争做到精准细致,有效保障行动“平战”顺畅转换。

“深刻认识一线保障行动的复杂性,找准自身的差距不足,才能练强机动支援保障的‘中枢神经’。”该旅领导说,一批批“中军帐”成员在实战化训练中拔节生长,保障行动指挥调度能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从雪域高原到东海之滨,该旅融入体系练兵大平台,在一次次破解保障难题中谋战法、补短板、求突破。

——为解决高原保障时效性问题,他们整合专业资源、精准调度保障,创新采取“定点派驻+巡回式保障”的保障方式,实现保障点位全覆盖、保障行动全周期。

——着眼任务急需物资快速高效调拨,推开在预定地域仓库预储各类物资,完善一线自主协同保障、清单式保障等保障样式,确保在支援保障中能够就近就便快速保障。

——定期组织指挥所研战研训,各席位各专业领域人员围绕保障行动指挥控制问题召开“诸葛亮会”,谈体会、研对策。

深夜,推开军事组贾参谋的办公室,只见键盘敲击声细碎如雨,桌上折角的文献书籍画满红线、红圈……

面对力量类型多元、组训难题多样、保障需求多类等复杂问题,贾参谋和战友们正逐个抽丝剥茧、攻关研究,为接下来的年度驻训任务和联演联训做好各项准备。

“战场保障是‘大考卷’,我们是‘答题人’。”贾参谋这个比喻一语中的,在练强指挥控制能力这条路上,必须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砥砺前行,每一仗都是历练的机会,迎难而上才能把“铁拳”攥得更紧、打得更有力。

战法创新——

练兵备战永远是进行时,解决了旧问题,还要准备应对新问题

无人机在飞手操控下起飞,陆续为前线部队投送补给和弹药;智能无人车前出开展战场消杀,返程时搭载伤员完成后送任务……

今年以来,该旅各专业分队正在完成一项“统一任务”:组织观看去年的保障任务录像,复盘总结薄弱环节,针对性开展专攻精练。

随着战场节奏越来越快、点位部署越来越分散,传统车送模式在时效性上存在短板,迫切需要向科技要保障力,助推战场保障能力水涨船高。

该旅依托无人机、无人车等装备创新“直送式”“蛙跳式”“混合式”等无人化运输战法保法,在无人运输投送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此外,他们引进远程会诊系统、兵棋推演系统等,以更先进的科技成果支撑战场保障,推动保障力建设向质量效能型和科技密集型转变。

“练兵备战永远是进行时,解决了旧问题,还要准备应对新问题。”该旅军事组石组长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去年,检查部队演训物资装载情况时,他发现部队运输投送能力提升了,但物资装载效率下降了,部分模块还存在装载运力不够的问题。深入调查得知,无人化装备的运载,不仅受物资体积大小影响,还有运输条件限制等问题。

综合分析利弊,石组长率先提出在“预”上做文章——

通过对物资的精准分类,在受领保障任务后,先期运输部分通用类、消耗类物资器材,骨干装备和物资器材随队机动。这个创新举措,得到该旅党委和基层分队的一致认可。

后来经过深化拓展,该旅党委研究提出“预判态势、预置资源、预联机制、预应决策”四位一体机动支援保障战法,并结合实兵演练和课题研究不断创新发展。

前不久,该旅依托某训练基地开展专业保障行动训练,某分队接到前送急需血浆的指令后,从距离最近的站点发出一线救护所所需血浆,通过无人机挂载,快速飞向目标地域,有效提升了战场保障效率。(昝旺、富有祥、赖瑜鸿)

标签:
文章详情页广告

随便看看

底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