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2035·院士谈科学报国】丁洪院士:科普是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协科普部联合光明网推出“院士高端科普”栏目,邀请各领域院士就我国当下热点科技问题给予权威解答,服务引导更多科技工作者提升科研科普能力,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科普力量。#千万IP创科普
大科学装置是催生原始创新和尖端科研成果的“利器”,能显著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际科研话语权。纵观科学发展,许多重大成果的发现,都少不了大科学装置的支撑。
自归国以来,我将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推动国家大科学装置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上,也由此诞生了我的“三个中国梦”:“梦之线”,建设一条世界领先的光束线站;“梦之环”,提出建设世界上亮度最高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梦之城”,规划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如今,三个“梦”已经照进现实。“梦之线”已在上海建成,2015年试运行期间,我的团队利用该装置首次在固体材料中发现了外尔费米子,围绕在外尔费米子身上长达86年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下,基本粒子和准粒子内在统一现代物理学的迷宫纸窗被打开了一个洞。
“梦之环”预计2025年底投入运行,它就像自带“联合舰队”的多学科“科研航母”,能够推动物理、化学、材料等多个领域的协同突破,建成后将在物质、生命、能源、环境乃至工业制造等多个领域发挥支撑作用。
而在“梦之城”怀柔科学城,建设的第一个大科学装置——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在2025年2月通过国家验收。试运行期间,我们利用其发现了马约拉纳零能模的重要证据,未来有望应用到量子计算机中。3月21日,怀柔科学城更是“双喜临门”,两处“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先后通过国家验收。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可成。英文里有个单词是Grit,指的是沙子中坚硬耐磨且发亮的小颗粒,外形朴实无华,却闪耀着千万次磨砺后的光芒,代表着坚韧不拔。我在科研一线工作了30余年,在我看来,作为科研人员要对研究项目的重要性和成功概率有比较清晰的判断,一旦做出了肯定判断,那就要心无旁骛地“玩命干”,保持长期的热情,也许在某个时刻就会与“好运气”不期而遇。
科研之外,科普同样重要。许多人仍然存在“科研做不好才去做科普的误区”,其实大众对于科学,尤其是对宇宙学、量子力学等前沿科学领域怀有浓厚的好奇心。科普的意义就在于延续这种兴趣,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于科学,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此外,通过科普工作也更容易获得公众对科研的支持。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学科兴趣形成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我小的时候就是通过阅读大量科普读物,逐渐对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走上科研道路。所以,兴趣是最大的驱动力,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对科学探索的兴趣至关重要。我的不少学生,也曾经被我的科普讲座或科研报告所吸引,从而选择报考物理学。
我十分欣赏有持续强烈科研热情的年轻人。我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人加入科研队伍,与此同时,身为老师,也要把资源向青年科研人员倾斜,不拘一格用人才,完善容错机制,尤其是针对大型科研项目,鼓励年轻人发挥创造力。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讲席教授丁洪,光明网记者林佳欣、蔡琳采访整理)
随便看看
- 2024-11-30道心破碎的姆巴佩,交出一张负分答卷
- 2024-10-31中国与罗马尼亚建交75周年图片、图书展在布加勒斯特成功开幕
- 2024-09-27【健康科普】科学减重,因人而异 如何找到最适合你的减重方式?
- 2025-01-28中国地震局:6个调查组赴定日地震现场开展评定
- 2024-11-16李鸿忠率全国人大代表团访问洪都拉斯